不同视角中的BIM发展
自2011年,英国NBS每年会发布一份国家BIM报告,调查BIM技术使用情况,也揭示了人们对BIM的认知与接受度在稳步增长。而2019年BIM发展出现了自2015年以来的首次下降,降幅为2个百分点。
1、客户了解度不高
报告显示, “无客户需求”、“缺乏内部专业知识”以及“培训”三项占据实施BIM的主要障碍前三位。该情况的产生除了客户对BIM的不了解之外,应该还有BIM技术推广过程中的价值挖掘,需求是源动力,推动需求才会有市场。
2、政府未成功保持BIM发展
英政府虽然从2016年开始强制要求所有中央集资项目使用BIM Level 2,但地方政府没有执行到位,定义Level 3新标准的时间太长,导致BIM并没有传递到所有项目。
目前国内多数政府主导BIM的项目,从投标的BIM要求来看,或许没有明晰BIM能帮助项目达成什么目的。最终无法避免地演变为形象工程。长此以往,最终推行BIM的动力也会逐步下降。
3、小型项目BIM使用信心较低
小型项目中使用BIM的兴趣及信心较低,虽然公共部门和商业项目比其他项目更有可能使用BIM,但在一次性新建房屋、扩建、改建等方面的受访者不太可能把BIM作为项目信息的标准,一般的小机构不认为将来需要在所有项目中使用BIM。
4、BIM部门和标准框架的变化
政府对BIM的支持转变为对数字化建造的关注,数字建造大不列颠中心(CDDB)替代了原先的BIM Task Group的职责,人们越来越多的讨论其他新技术:如虚拟现实、物联网、AI或装配式等。
英政府也注意到了,应该从对BIM的关注延伸到对数字化建造的关注,BIM起了个头,让大家都关注到建筑行业的信息化,而现在应该深度思考的是提高信息化的目的是什么,要解决哪些问题,现有的技术手段能解决哪些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数字化升级道路,里面的武器并不止BIM一种。
5、模型标准化和信息流转不协调
不同BIM软件间对于模型整合的难度高,模型信息无法有效通过BIM传递给资产管理者,即使大部分使用者在生产三维模型,但并未完全以此作为设计协同使用。
国内和国外都会面临信息流程和标准化的问题,可能国内更加复杂一些,因为项目更多,需要协调的也更多,如果不能保证信息流转的准确性,就很难完全取代原有保守的流转方式,虽然慢但可靠,可靠度也是衡量协同方式是否可行的一个关键因素。
马来西亚视角
马来西亚森林城市开发数字资产管理模型系统,这个项目由中国开发商碧桂园牵头,建设周期25年,将在毗邻新加坡的柔佛海峡(Straits of Johor)建设一座智慧城市。用户希望建造一个多专业复合模型,加入结构化的资产数据来提升未来的管理效率,并通过GIS平台链接到已有的地产系统中。客户很了解与国际标准对接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使用英国标准的好处,例如PAS 1192或Digital Plan of Work。
香港视角
2016年,香港医管局启动2000亿美金的投资计划,其中包括在未来10年内设计建造16座新医院。管理局意识到,这样规模和复杂度的项目用传统方式无法实现,所以雇佣BIM学院对商业案例和区域行业准备度进行评估,并确定如何向市场阐述和表达他们的需求。随之而来的是整个项目流程改进带来的价值,其中包括设计人员通过视觉沟通来向现场工作人员和最终使用者传达设计意图,设计审核周期大幅缩短,通过改进协作方式MEP设计减少了合同的延迟和索赔,以及提高项目在计划、成本等方面的透明度。通过整个BIM应用过程中交付的更加可靠和完整的资产数据,管理局认识到这对未来的管理效率提升有很大的潜力,但同时也承认这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实现。
在这个项目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被很多人视为较为初级、普通的BIM应用点,当被有巨大影响力的用户承认并在他们的重点项目中使用的时候,会产生很大的行业影响。香港医管局也意识到,内部流程的改进也必须成为他们实施BIM的衡量标准之一。
这种目的非常具体的战术性BIM部署——设计协同、BIM构件库、施工物流计划、成本管理正在持续产生价值,尤其是在亚洲大型、复杂的项目中。
这也许会被BIM Level 2的拥护者认为太过初级而看不上,但客户更愿意看到实施BIM后立竿见影的收益,而不会太过关注积累大量元数据后带来的长期好处。
同样是在香港,BIM学院还接受了施工总承包商的委托,建造投资4亿美金的M+美术馆,委托方西九龙文化区管理局开发了一套非常详尽的BIM需求书,其中引用了很多英国标准,包括COBie交付标准。
从实际的层面来讲,BIM为承包商和设计团队创造了很大的价值,尤其是在如此拥挤狭窄的空间进行协同设计工作。健康和安全需求也被写进了施工计划中,包括主要结构构件的安装(比如支撑中央塌的40吨复合桁架),当然及时进行综合图纸的输出,无论在法定层面还是合同层面也是必须的。团队也帮助客户规划未来,例如如何把COBie成果整合到管理局的物业管理系统中去。
内地视角
前面所说到的英国BIM的应用发展,和政府强制要求BIM的应用和应用模式都有关系。相对完善的BIM应用标准,为BIM的应用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使得模型能在设计-施工-运维各阶段都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应用,并且英国的BIM Level2中,强制要求政府项目必须采用BIM技术。
但英国强制实行BIM的方式,放在内地并不适用!
因为在英国,业主愿意为BIM技术买单,且BIM咨询费用不低。反观内地,许多业主不愿意给出合理的价格去推动BIM的应用,甚至有些项目没有BIM方面的预算。这就导致内地现阶段的BIM多数都停留在了设计院,只是设计为了检测自己的错漏碰缺而运用BIM提高自己的设计质量和效率,并且可以作为噱头。而且设计院运用BIM建出的模型具有知识产权,业主不付钱,也不会交给业主方。
而且因为英政府强制要求BIM的应用,所以英国有很多实力雄厚的BIM团队。内地除去一些大型施工单位,大多都没有设立BIM团队。即使有,应用水平也不是很高。这就导致了设计的模型即使业主愿意出钱买来放到项目上运用,但到施工单位,得不到很好的运用。
假设设计、施工单位都有BIM能力。设计的模型,施工单位拿来用,也同样会出现问题。
设计单位的BIM模型,是从设计验算、设计出图、设计展示的角度做的模型,没有从施工角度来考虑施工工艺衔接、施工进度、成本控制等施工管理因素。而且施工单位还要根据项目的施工要求、难点,进行设计模型深化,再进行施工阶段的BIM应用。而且现阶段没有统一的BIM相关标准,参建各方都只是考虑自己,并没有想到模型如果用到项目全生命周期需要注意哪些情况,内地缺少了相应的标准规范各参与方。
这样往往会使得设计的模型,施工单位没法用。如果施工单位想用BIM去解决某些施工难题,需要重新建模。重复的建模工作,也是BIM应用效率低的原因。所以现阶段,内地有许多第三方BIM团队去保证模型能够运用到项目的各个阶段。
此外,内地建筑业追求高周转,业主方都催着设计院尽快出图,逼着施工单位抓紧时间完成任务,想方设法把竣工时间提前。这就导致了可能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建一个相对完美的模型。赶出来的模型,更容易出现错误,导致的结果就是模型并不能很好的指导施工。而且模型信息不足,无法运用到后期运维。
这一点在英国,BIM团队有足够的时间去完善模型,并且有相应规范标准可以保证模型能从设计阶段开始,一直用到运维。
以上原因,造成了内地并不能大范围强制应用BIM。所以都是先从BIM试点项目开始发展,先推动大企业去应用BIM,组建BIM团队,通过大企业带动,使得更多的企业去应用BIM,并且BIM的标准也在逐步定制、实行。
虽然对于BIM的运用,与英国相比还存在差距,但相信政府和BIM业内领头人,会通过努力去减小这份差距,并能够做出创新,使得BIM能应用到更广阔的的场景。
文章来源:
Iron Man:从2019英国BIM发展报告看中国BIM未来
版权申明:本文章内容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上一篇:揭秘BIM技术对建筑设计的作用和影响
下一篇:推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鼓励BIM技术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应用
-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