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的关键力量:建立BIM全局观
掌握BIM,只学会使用工具是不够的,BIM贯穿了建筑生命全周期,它穿针引线的作用决定了BIM整体价值,同时也决定了BIM从业人的价值。会翻模的BIMer和懂工程的BIMer,职位不同,能力和收入均不同。掌握BIM,就要掌握BIM的关键力量:建立BIM全局观。
何为BIM全局观?指掌握BIM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作用。有人将BIM应用分为三层级:模型,模型+互联网,模型+数据+互联网。BIM的全局,就是用模型+数据+互联网,赋能建筑生命的每一个环节。
随着BIM的传播,使用BIM技术的项目成果逐渐呈现在大众的视野。有的部分使用BIM技术,有的实现了BIM全参与。随着从业者对BIM技术的深入探索,掌握BIM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作用,不仅是为了适应未来职业需求,同时也符合我国现代化人才的培养目标。
BIM在建筑全周期的运用,简要例举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1、BIM+深化设计
(1)直接采用三维建模软件进行深化设计,先有模型,图纸由模型导出,而非先二维设计再三维翻模。
(2)协同方式由各专业之间的协同变成了各区域之间的协同,每个工程师需要对自己负责的楼层、区域范围内的多有专业进行综合排布。各工程师进行的是各区域间的接口协调。与各专业间的协同相比,这种方式能从整体上进行规划,从更高的角度对全专业进行方案统筹。
2、BIM+工厂化预制加工
垂直运输是超高层施工的重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项目中使用BIM技术辅助工厂化预制加工。首先完成定位准确的三维施工模型,然后在工厂中按模型进行预制加工并编号,到现场后,根据编号将材料快速准确的运输到指定的楼层和位置,现场根据编号进行拼装,只进行少量的拼装。这样现场加工量减少,随之产生的建筑垃圾也减少,从而减轻二次运输的压力。
3、BIM+三维激光扫描
在机电管线安装前,对土建结构进行三维扫描,规避风险。对偏差较小的区域,可以通过施工交底,加强机电施工精度或者协调土建、装饰专业共同吸收误差。对无法吸收误差的,需要事先调整深化设计方案,修改管线路由,避免因为现场条件与设计不符造成的机电拆改。
在机电管线安装后,对机电管线进行扫描和质量管控。扫描确定重要设备和阀门的现场安装位置与施工模型位置一致,方便后期运维。分析机电管线安装完成后的实际最低标高,避免因安装精度不够造成吊顶标高降低,提升建筑的品质。
4、基于BIM技术的质量管理
BIM技术管理有三个一致:“模型与图纸一致,模型与图纸提交时间一致,模型与现场一致”。为了达成这一目标, BIM技术管理从设计、施工及验收三个维度进行质量管理。
(1)设计质量管控
BIM模型首先由机电总包完成综合管线排布并自审,然后由深化设计顾问单位对模型排布方案提出优化建议,由BIM顾问单位对模型规范性作出审核(如命名、属性、碰撞等),接着由施工总包结合其分包专业模型(土建、钢构、装饰等)进行综合协调,最后报送设计院审核。
(2)施工质量管控
在施工之前对技术员及现场班组长就复杂区域进行三维模型交底,并与现场施工随时保持紧密联系,及时纠正因现场条件导致的模型无法施工的问题。同时对现场劳务队加强管理,严格要求按图、按模型施工,合理安排工序,禁止因自身方便随意施工而影响其他专业。
(3)验收质量管控
为确保模型与现场的一致性,项目BIM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现场巡检的方式,在施工过程中,由业主、施工总包、机电总包、BIM顾问、监理组成联合巡检,手持移动设备查看BIM模型,比对模型与施工现场的一致性。
总体来说,要想发挥BIM的深入应用,须建立在高质量的模型基础上。这个“高质量”不仅仅指模型的深度,也包括了从业人员在模型创建时体现出的专业知识和工程经验。BIM从业人员需要不断累积经验,才能为项目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持。近年各地也多次发文,绿色建筑、智慧城市等词频频提出,BIM作为满足当下国情需要的建造技术,必将在越来越多的项目中彰显其价值。而BIM从业者在定位未来时,BIM全局观是关键。
版权申明:本文章内容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上一篇:BIM介入项目早会带来什么好处?
下一篇:BIM技术如何提高施工企业中标率
-
匿名